2007年6月13日星期三

體制內落實選賢與能政策

翁書雄當上馬新社總編輯之後,“選賢與能”這個概念成為熱門話題,朝野領袖紛紛發表意見,期盼政府部門與相關機構能選賢與能。

人們產生了期許,背後的思路或許是:不分種族的提拔杰出人才來擔任政府部門重要職位,藉以提高國家的效率與競爭籌碼,作出正確的決策,國家才能突破現有的框框,邁步前進。然而,選賢與能是否只是曇花一現?

《禮運大同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選賢與能的重點就在於能者居之,或者說,把梯子靠在合適的牆上;墨家提倡“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並“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政府聘僱人員須內舉避親,避免引來朋黨嫌疑及搞裙帶風的話柄。

大家都知道,要充份發揮選賢與能的機制,使之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工作文化、成長的動力,首要做到的是重視與善用良才。在培養和挑選人才時,沒有偏見,也不設任何形式的固打制度來作繭自縛。

在現代企業的管理觀念中,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資產,是決定企業的成敗、生存的重要因素。聯想集團主席柳傳志說過,辦公司就是辦人,只要在人才的選拔、任用等方面做好工作,等於為企業打好成功的基礎。

三顧茅廬的故事是重視人才的體現,劉備3次拜訪諸葛亮,展現出誠意,請他擔任軍師。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局勢,想出“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計策,從此改變劉備集團的命運。

大馬社會其實擁有許多人才,卻常陷入“楚才晉用”的困境。許多優秀人才在畢業後沒有獲得國家的重視,反而被鄰國招攬與重用,導致人才流失,這的確是事實,與個人的愛國精神無關。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當國家採取全面措施發展人力資源時,還有一些奇怪的現象發生,例如獨中統考文憑雖已備受國外知名大專院校及企業的承認與重視,但依然不受政府的認可。如果說購買國貨等於愛國行為,我國培養出的優秀生,可說是珍貴搶手的“國貨”,何必急於推銷給別人?

在民主的國度裡,任何黨團領袖甚至國家領導人也須通過選賢與能的考驗,選出具有宏觀、清廉作風、專業、誠信等優良能力的領袖,這樣國家社會才有前途。

不然,一個國家要是按照“黨職決定官職,政治決定政策,庸才管理人才”和“排排坐,吃果果”的模式來經營國家,這樣離選賢與能的理想太遙遠,也等於自陷泥沼,使國家資產加速耗盡。

期待國家的制度在未來會有突破與進步,讓人民真正選賢與能,摒棄那些口水多過汗水、作秀多過做事的人物,讓更加優秀的國州縣市議員、政府高官及部長來治理國家。也期望重要單位如警隊、反貪污局、政府相關機構與企業能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

要真正落實選賢與能就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制度化的擢昇、聘用人才,同時賞罰分明,確保犯錯者負責任,將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繩之以法。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黃建榮‧2007.03.06)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