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

這個年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 《雙城記》如此寫道.

故事的歷史背景是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時代.

活在這個年代的我們,又有甚麼話說?

電腦網絡科技讓我在這裡寫下心得.

現在的時局是308大選的政治動盪,高油價帶來的高通膨,全球金融海嘯席捲而來

有人說資本主義走到了窮途末路,但美國新聞雜誌一篇文章卻提出:A New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Starts Now.

暫時不管資本主義,還是共產社會主義,那一個好?

地球不會因為金融海嘯,政治不安而停止轉動,日子照過.

2007年11月4日星期日

加大打擊罪犯力度

根據警方的數據,今年首7個月國內發生6000宗攫奪案,其中90%的受害者是女性,而國內安全部副部長胡亞橋就表示受害者多數是女性,因為攫奪匪認為女性比較容易下手。
比較2005及2006年,國內分別發生9617及9551宗攫奪案,這些數據顯示攫奪案依舊猖獗,因此各造必須嚴正看待治安不靖問題,警方必須掌握犯罪趨勢,加大打擊罪犯的力度,保護市民的生命財產。


攫奪匪不僅搶錢,過程中還拳打腳踢使用暴力,導致受害者受傷或死亡。66歲的退休女教師周玉音於今年9月份在新山取車途中,遭攫奪匪以鐵鎚擊傷後腦,並搶走手提袋,入院後傷重不治。匪徒的行徑猖狂,搶劫又殺人,令民眾寢食難安。民眾走在路上聽到身後有電單車聲響,都要小心提防,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據報導,在新山治安黑區,即使有警車巡邏,攫奪匪依然大膽下手,行徑十分囂張。面對日漸敗壞的治安,手無寸鐵的小市民又如何安心生活下去?匪徒光天化日下當街打劫,暗示我們社會治安已亮起紅燈。


官方資料顯示,柔佛今年首7個月的犯罪率已下降7.3%,罪案減少至1萬5646宗,而新山半年來的犯罪率也下降11.9%。同時,柔佛警方在新山增設警區,增加400名警員及200輛巡邏車,以提昇打擊罪犯的力度。


雖然如此,這裡要提出的疑問是:治安真正改善了嗎?即使公佈犯罪率下降的消息,也舉行多場的警民對話會,可是罪案還是頻頻發生,許多攫奪匪依然逍遙法外。


儘管警方已採取種種措施改善社會治安,如在高風險區增加巡邏、裝置更多的閉路電視、使用直升機在高空巡視罪案黑區,但對於許多民眾來說,安全的生活環境是十分必要和現實的,不是一份報告或者數據就能證明。


民眾要看到的是罪案真正減少,警方儘快破案,不要讓匪徒逃跑了,把更多壞人繩之以法;政府也有必要加重罪案的刑罰,讓匪徒不敢以身試法,這樣才能還民眾一份安全感。 (星洲日報/有話直說•作者:黃建榮•2007.10.25)

漲風吹起了

國內吹起漲價風,據報導,由於乳製品的國際原料價格飆漲,導致奶粉產品起價,漲幅高達10%;石油與天然氣、大道過路費明年醞釀起價,其中過路費調幅最高是10%;國家能源也計畫向用戶徵收附加電費。


其實,今年內多種食品、日用品和服務已起價了,這包括香煙、美碌、咖啡及奶粉、罐裝汽水和食品、麵粉等,漲價幅度不一,而面類食品的漲幅介於20%至25%,漲幅高過經濟學家所預測的2%全年通貨膨脹率。各類消費品漲了又漲,漲幅又高,已使小市民吃不消。


上述消息廣泛引起消費者關注,因為擔心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導致錢不夠用的日子來臨。如果通貨膨脹效應進一步加劇,導致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最終全國各階層民眾都受影響,而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更是百上加斤。


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增加的因素包括需求拉動、強勁的經濟成長、成本推動或者國際原料價格飆漲,我國物價飛漲的導因是甚麼?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值得國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都關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走高對經濟所帶來的壓力,我們還記得2005年7月,當國際原油價格突破60美元時,政府宣佈汽油調升10仙至1令吉62仙,後來汽油價於2006年3月再度調高30仙至1令吉92仙,油價飛漲所帶來的影響深遠。


有經濟學者認為,11月的國際原油價格已突破81美元,這是通貨膨脹的先兆,如果高油價的趨勢持續下去,油價明年很有可能再調高。油價高企的問題要是持續下去,全球經濟成長可能放緩,必對我國經濟造成巨大傷害,油價上漲後航空業、運輸業首當其衝,國內消費力量也勢必大受影響。


政府通過國內貿易及消費部在市場上嚴格監督物價,取締起價的商家攤販的同時,有必要採取措施,提供津貼協助低收入者,否則降低貧窮率的目標將遇到阻力。


政府有必要檢討為何每年都批准一些獨營公司如大道公司起價,即使這些大公司每年都賺大錢,因為這些措施的確是加劇成本,引發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


物品樣樣漲價,情勢看樣子已無法避免,國人能夠做的事情就是做合理的消費,貨比三家,不要盲目購物,同時謹慎理財。 (星洲日報/有話直說•作者:黃建榮•2007.10.12)

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

Please improve our road safety







What do you think of Malaysia's road sytem? good? excellent? bad? worst?

Before draw any general conclusion, we should be fair, as we know that it needs a large funds, and it needs maintenance as well.

Here is a problem: do you think our government spend wisely enough? more, is this a good spending?

In pontian, government spent 6 million ringgit to uprade the road, to beautify the main road. Still, the criticism is that, the pontian kechil bridge is narrowed down,like a bottleneck. The traffic is slow, trigger a jam. So this is the byproduct of so called project naik taraf?

So, we don't spend to create problems. this is the rule.

Again, there is pedestrian and cyclist on the road, people cycle to buy things, not all people drive.


We need a sidewalk and a bike lane. Why the government have to spent that amount of money just to plant flower in the middle of road?that sounds quite unreasonable.

Please improve our jalan(road), and ensure safety for all, don't just spend for no reason!

2007年6月13日星期三

體制內落實選賢與能政策

翁書雄當上馬新社總編輯之後,“選賢與能”這個概念成為熱門話題,朝野領袖紛紛發表意見,期盼政府部門與相關機構能選賢與能。

人們產生了期許,背後的思路或許是:不分種族的提拔杰出人才來擔任政府部門重要職位,藉以提高國家的效率與競爭籌碼,作出正確的決策,國家才能突破現有的框框,邁步前進。然而,選賢與能是否只是曇花一現?

《禮運大同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選賢與能的重點就在於能者居之,或者說,把梯子靠在合適的牆上;墨家提倡“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並“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政府聘僱人員須內舉避親,避免引來朋黨嫌疑及搞裙帶風的話柄。

大家都知道,要充份發揮選賢與能的機制,使之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工作文化、成長的動力,首要做到的是重視與善用良才。在培養和挑選人才時,沒有偏見,也不設任何形式的固打制度來作繭自縛。

在現代企業的管理觀念中,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資產,是決定企業的成敗、生存的重要因素。聯想集團主席柳傳志說過,辦公司就是辦人,只要在人才的選拔、任用等方面做好工作,等於為企業打好成功的基礎。

三顧茅廬的故事是重視人才的體現,劉備3次拜訪諸葛亮,展現出誠意,請他擔任軍師。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局勢,想出“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計策,從此改變劉備集團的命運。

大馬社會其實擁有許多人才,卻常陷入“楚才晉用”的困境。許多優秀人才在畢業後沒有獲得國家的重視,反而被鄰國招攬與重用,導致人才流失,這的確是事實,與個人的愛國精神無關。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當國家採取全面措施發展人力資源時,還有一些奇怪的現象發生,例如獨中統考文憑雖已備受國外知名大專院校及企業的承認與重視,但依然不受政府的認可。如果說購買國貨等於愛國行為,我國培養出的優秀生,可說是珍貴搶手的“國貨”,何必急於推銷給別人?

在民主的國度裡,任何黨團領袖甚至國家領導人也須通過選賢與能的考驗,選出具有宏觀、清廉作風、專業、誠信等優良能力的領袖,這樣國家社會才有前途。

不然,一個國家要是按照“黨職決定官職,政治決定政策,庸才管理人才”和“排排坐,吃果果”的模式來經營國家,這樣離選賢與能的理想太遙遠,也等於自陷泥沼,使國家資產加速耗盡。

期待國家的制度在未來會有突破與進步,讓人民真正選賢與能,摒棄那些口水多過汗水、作秀多過做事的人物,讓更加優秀的國州縣市議員、政府高官及部長來治理國家。也期望重要單位如警隊、反貪污局、政府相關機構與企業能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

要真正落實選賢與能就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制度化的擢昇、聘用人才,同時賞罰分明,確保犯錯者負責任,將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繩之以法。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黃建榮‧2007.03.06)

尋找鐘樓怪人
















讚嘆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的美麗和浪漫,這座靠近巴黎賽納河畔、坐落在西提岸(Île de la Cité)上的歌德式教堂於1163年開始建造,前後歷時400年才落成.聖母院也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

追溯這座教堂的歷史,有說法認為聖母院的前身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大型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

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畫,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不過,關於到底是誰負責埋下聖母院的基石眾說紛紜,除了昴熙斯·德·蘇利是可能的人選外,也有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負責奠基。

Notre Dame的原意為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指的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

這裡曾經發生許多故事,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入侵巴黎時,聖母院裡頭有片九公尺的玫瑰玻璃窗,巴黎人擔心德國人將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展現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歷史,宮廷与教會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大家熟悉的鐘樓怪人(Quasimodo)就是以這座教堂為舞台..

不少重大的典禮在這裡舉行,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1970年法國總统戴高樂将军的葬禮.

該院的南塔高達226英呎,花了8歐元,經過旋螺式的階梯而上,爬上那令人氣喘的378個階梯登上南塔,終於可以從高處俯瞰巴黎!

南塔上掛著一座重達13頓的鐘(Emmanuel),這時鐘聲響起,不禁令人想到那位擔任敲鐘人的加西莫多..

窩囊的警察部隊




根據星洲日報報導: 新山情侶男被砍女被輪姦,引發了民眾炮轟警察對案件的不敏感及疏失態度,完全幫不上忙,更甭說捉匪。男受害者的哥哥投訴曾向巡警求助,後者卻沒有積極行動,而送兩名受害者到醫院的好心人林先生,也氣忿地說他打電話報案時,被不同警局當“人球”般踢來踢去,結果打給3處警局後在現場等警察等半小時,仍不見人影,只好親自送受害者入院..

警察的責任是保護民眾的安全,維持治安,怎麼可以如此大意疏忽? 市民出門那裡還有安全感?